美國反毒政策最大的三個障礙:毒品、黑錢、與政治鬥爭

美國馬里蘭大學犯罪學與刑事司法博士 楊曙銘 

自南西.雷根提出「向毒品說不」的口號後,反毒政策正式與右派的保守主義結合;毒品,更精確地說,跟毒品相關的刑事政策訂定與政治目的掛勾,成為政治人物的競選工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美國聯邦法令的「五克快克(crack)VS.五百克粉末古柯鹼(cocaine)」。美國聯邦法律規章(Federal Sentencing Guideline)明訂,凡攜帶五百克粉末古柯鹼或是攜帶五克快克被查獲,最低刑期五年。有趣的是,事實上快克(crack)也是古柯鹼的一種,在人體中的化學反應與作用沒有什麼太大差別,這個一比一百的門檻背後,深意值得玩味。說穿了,這個看似透明、中性的刑事政策,背後竟然暗藏了種族不平等的密碼—美國的吸毒族群中,黑人多半喜歡用快克,白人則多半使用粉末古柯鹼。在這樣的一個刑事政策下,十年間黑人占了美國聯邦監獄的犯人七成以上(在美國吸毒是聯邦罪)。這個案例說明了毒品、種族以及政治問題的密不可分。過去幾十年間,美國的刑事司法體系面對幾個巨大的挑戰:毒品、洗錢、政治鬥爭,以及新移民的大量湧入造成的社會變動。在這其中,毒品與其他幾個因素的關係盤根錯節,只針對一個點而訂定的法律政策,通常容易淪為政治口號,而無法收到實效。毒品的成癮性以及市場需求,不全然是毒品難以禁絕的原因,毒品的走私與銷售給犯罪集團帶來的龐大利潤,才是毒品難以被徹底查禁的理由;近十年來,許多從事恐怖攻擊的團體也涉足毒品製作與走私,並經由毒品工業籌措財源。即便檯面上的政令宣導明白禁止毒品銷售與使用,中南美洲的毒品之所以能輕易傾銷至美國,除了地理位置與美國接壤、大量的移民湧入帶來了開創財富的新契機,政治人物的介入絕對是不可輕忽的。這些社會亂象,都可以在《暮色拉行動》中看到。本書描寫臥底探員深入跨國性非法集團,與毒梟和洗錢的白手套稱兄道弟、以便蒐集不法證據。讀者不僅可以從緊湊的節奏中享受刺激的快感,也可以從書中的描繪體驗到臥底探員如何讓自己的身心徹底地變成「犯罪者」,以及在雙重身分轉換間的心理掙扎與難處。犯罪偵察員在政治與利益的權衡下不斷被犧牲,在艱難的處境中將洗錢集團繩之於法、達到社會正義;除了地下不法集團的跨國橫向聯繫,書中也生動描繪了政治人物的勾心鬥角,這些背景更讓人清楚看到毒品與洗錢在美國地下經濟中因何占有重要地位,也讓讀者瞭解到為何毒品難以從社會中被連根剷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采文學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